修改《专利法》应当夯实信赖保护的基础
发布时间:2014/9/17 9:30:57
李克强总理参加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时指出:“只要大力破除对个体和企业创新的种种束缚,形成 人人创新 、 万众创新 的新局面,中国发展就能再上新水平。”要形成这种新局面,就要鼓励微观主体创新,完善保障专利权的法规范。因为专利权是相对不安定的权利,导致在制度设置和运用上难以做好各项利益的均衡。应当在立法政策层面贯彻公平公正原则,通过修改《专利法》来设置中用权,确立效力不溯及既往的制度,夯实信赖利益保护的制度基础。
《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第47条第1款规定:“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该规定符合行政行为效力论关于行政行为无效情形下的溯及力原则。该条第2款规定:“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对在宣告专利权无效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侵权的判决、调解书,已经履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处罚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该款有助于各类纷争秩序的及早安定,但书确立了恶意损害赔偿的机制,有助于抑制专利权人滥用权利。若将“恶意”改为“故意”,在与赔偿法体系对接的关系上更为通顺。该条第3款规定:“依照前款规定不返还专利侵权赔偿金、专利使用费、专利权转让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的,应当全部或者部分返还。”该规定体现了公平公正的理念,值得肯定。
对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进行审查、作出决定,意味着对作为证据而提出的引用文献和成为对象的专利权进行对比检讨,作出专利权无效、有效的判断结论,该过程本身决定了专利权的不安定性或曰脆弱性。如果对专利先行技术进行足够充分的调查,尤其是在无效审查制度之下对所提出的引用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充分调查,通过对其提出经纬和性质进行检讨,便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甚至避免因为专利权的不安定给合法权益带来损害。
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生效时间,关系到侵权和各种利益的衡量,有关中间权利的问题亦源于此。提出无效宣告请求的人,虽然也不排除基于公益而为之的情形,但大多有主观利益和主观诉求的存在。在专利被侵权的情况下,专利权人会希望即时生效;宣告无效,原专利权人则会反对即时生效,这和维持的情况下不一样。只要不是即时生效,其专利权还是有效的,折腾个三年五载的更好。该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权利,一旦遭遇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宣告专利权无效,便可能产生中用权救济或者对信赖利益保护的问题。
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人均可以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起宣告该专利权无效的请求。从该制度的公益性角度考虑,一事不再理和行政行为效力论的适用将有助于克服专利权不安定性的弊端。不仅“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而且宣告专利权部分无效乃至宣告维持专利权有效的决定,都应当“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和公告”。一旦诉讼期限届满,则相关决定产生实质性确定力(对世效)。
专利无效审查,既是解决特定当事人间纷争的制度,又是以公益为其本质性目的而进行合法性审查的制度。这样理解更有助于强调实现公益是专利无效审查制度最核心的目的。只有尊重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效力,及时而有效地解决专利侵权纠纷,才能实现其公益的核心目的价值。只要在起诉期限届满之前,就应当保障专利权人或者无效宣告请求人对无效宣告请求审查决定的诉权。这也是司法最终原则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