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报告围绕建强机构、严惩侵权、健全制度全面发力,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考卷。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图/新华社
文 | 阳晨
“两会”期间,两高报告新鲜出炉,再度聚焦知识产权的司法保护。
最新发布的最高法报告指出,法院依法惩治侵犯商业秘密、恶意抢注商标等违背诚信原则和商业道德的行为,加强传统品牌、老字号、驰名商标司法保护;五年来,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219.4万件,同比增长221.1%,等等。
最高检报告显示,最高检及29个省级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一体履行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2022年起诉侵犯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及商业秘密等犯罪1.3万人,比2018年上升51.2%。
一个个不平凡的数字,一串串笃实的足迹,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勇毅前行。
司法机关围绕既定的新时代保护知识产权目标,从整合司法力量,到突出司法打击,再到出台司法解释等,加强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的一系列有力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这也让“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更优履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司法服务”的誓言掷地有声。
专业的事情需要更专业化的力量。区别于一般性的案件,知识产权案件专业性强,在分散办案、多头管理的传统办案模式下,有关人员难以集中精力钻研业务、积累经验,办案效率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从成立最高法知识产权法庭,各地设知识产权法院、法庭,到最高检及29个省级检察院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司法机关专门机构的设置,有利于统筹和集聚专业化力量,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和公益诉讼等司法职能,攥指打出重拳。
当前,不容忽视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在利欲的驱使下,无视法律规定,肆意践踏规则,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呈现多发态势,不仅侵犯所有权人利益,更破坏市场法则、扰乱市场秩序。
但是,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翻看两高报告,最高检起诉案件、最高法审理案件数量的持续增多,一方面凸显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严峻性,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但也从另一方面映射出,司法机关重拳出击、斩断黑手的坚定决心和强硬态度。
强有力的司法保护给公众以信心。许多个案的查处,留给人们最深刻的印象。
翻看两高报告,检察机关依法抗诉“蒙娜丽莎”商标行政纠纷案,深挖绍兴轻纺城300余家经营户遭假冒纺织花型著作权人恶意起诉敲诈背后的黑灰产业链,审判机关开审“五常大米”“沁州黄小米”“云南白药”等商标权、不正当竞争案,对 “青花椒”“金银花” 等 “碰瓷式维权”说不,释放出强烈的治理讯号,让公众更加信心满怀。
不仅如此,围绕公众关注的热点,诸多经典案例的“公开亮相”和“以案说法”,上演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法治课。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为防止侵犯知识产权,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依法打击恶意抢注“冰墩墩”“谷爱凌”等商标注册的通告》,对“冰墩墩”“谷爱凌”等429件商标注册申请予以驳回的同时,司法机关也快诉、快判了一系列制售盗版冬奥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玩偶案,一批不法分子被判刑。冬奥吉祥物形象著作权刑事案件的办理,让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过程,也是司法制度找寻不足、精细建构的过程。
回望来时路,从《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纲要(2016—2020)》,到《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规划(2021—2025年)》,从明确职务发明权属争议的判断标准,到出台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司法解释,从“蒙娜丽莎”商标行政纠纷案再审改判后的统一类似商品、近似商标认定等法律适用标准,到出台植物新品种权司法解释等,“二次立法”筑牢防范侵权的堤防,“按图索骥”则让权利保护更轻松,也是以制度之善堵塞侵权漏洞。
司法保护之光照亮知识产权之路。“两高”报告围绕建强机构、严惩侵权、健全制度全面发力,体现了新时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新作为,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考卷。
撰稿 / 阳晨(法律学者)
编辑 / 刘昀昀
校对 / 付春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来源:腾讯——新京报评论 企鹅号